小儿垂钓的手抄报内容

文学论 人气:8.41K

手抄报是一种可传阅、可观赏、也可张贴的报纸的另一种形式。在学校,手抄报是第二课堂的一种很好的活动形式,具有相当强的可塑性和自由性。手抄报也是一种群众性的宣传工具。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小儿垂钓的手抄报内容,欢迎阅读!

小儿垂钓的手抄报内容

小儿垂钓的作文篇一

这是个阳光明媚的一天,一个小孩子在池塘边钓鱼。他的头发很乱,乱得让人无法想象。

他坐在一块长满苔藓的大石头上,身边放着一个小鱼篓,鱼竿使用一根小树棍,上面有一截棉线,在那聚精会神的钓鱼。竹子、爬山虎、芦苇......交杂在一起,分不清哪个是竹子,那个是爬山虎,,那个是芦苇,这丛交杂在一起的植物活像一张大鱼网,把小孩子罩祝很快,鱼竿沉了沉,小孩子连忙收竿,呀!

一条又肥又大的鲤鱼上钩了!小孩子高兴的脸上笑开了花,那笑容让人难以形容,反正是很开心。不一会,鱼竿又沉了,这条鱼的脾气还挺倔,拽着鱼竿跑,小孩子好不容易才把它“请”上来。“哇"小孩子大吃一惊,他从来没有见过这么大的鱼,这是一条大花鲢。就在这时,一个人喊:“小孩,你知道同福客栈怎么走吗?”他没理那个人,只是摇了摇手。那个人后来看到他在钓鱼,就笑着走了。

小儿垂钓的作文篇二

在一个阳光明媚、晴空万里的早晨,我在家写诗,突然一只小鸟飞进我的窗口,在不知不觉中,我跟着它来到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上,原本烦闷的我,心情渐渐舒畅起来......

这儿的环境可真好!两旁的花儿竞相开放,参天大树高耸入云,慢慢的,我来到一个小河旁,看见一个头发乱蓬蓬的小男孩正聚精会神地钓鱼呢!他学着大人模样,手拿鱼竿,静静地等待着,他侧身坐在莓苔上,身影掩映在野草从中。这时一个人急忙地走了过来问小孩:“嗨!你知道李将军府在哪儿吗?”男孩转过来把手放在嘴巴上,轻声说:“嘘!我在钓鱼呢。”等他转过去,那人又喊,他旁若无人的不理睬他。

看到这里,我飞奔回家,用古诗复述出来:

蓬头稚子学垂纶,

侧坐莓苔草映身。

路人借问遥招手,

怕得鱼惊不应人。

《小儿垂钓》原文

蓬头稚子学垂纶,侧坐莓苔草映身。

路人借问遥招手,怕得鱼惊不应人。

赏析

《小儿垂钓》是一首以儿童生活为题材的诗作,诗写一“蓬头稚子”学钓鱼,“侧坐莓苔草映身”,路人向小儿招手,想借问打听一些事情,那小儿却“怕得鱼惊不应人”(怕惊了鱼而不置一词),真是活灵活现、惟妙惟肖,形神兼备,意趣盎然。其艺术成就丝毫不亚于杜牧著名的《清明》一诗。

此诗分垂钓和问路两层,第一、二句重在写垂钓(形),第三、四句重在问路(传神)。

第一、二句,稚子,小孩也。“蓬头”写其外貌,突出了小孩的幼稚顽皮,天真可爱。“纶”是钓丝,“垂纶”即题目中的“垂钓”,也就是钓鱼。诗人对这垂钓小儿的形貌不加粉饰,直写出山野孩子头发蓬乱的本来面目,使人觉得自然可爱与真实可信。“学”是这首诗的诗眼。这个小孩子初学钓鱼,所以特别小心。在垂钓时,“侧坐”姿态,草映其身,行为情景,如在眼前。“侧坐”带有随意坐下的意思。侧坐,而非稳坐,正与小儿初学此道的心境相吻合。这也可以想见小儿不拘形迹地专心致志于钓鱼的情景。“莓苔”,泛指贴着地面生长在阴湿地方的低等植物,从“莓苔”不仅可以知道小儿选择钓鱼的地方是在阳光罕见人迹罕到的所在,更是一个鱼不受惊、人不暴晒的颇为理想的钓鱼去处,为后文所说“怕得鱼惊不应人”做了铺垫。“草映身”,也不只是在为小儿画像,它在结构上,对于下句的“路人借问”还有着直接的承接关系──路人之向小儿打问,就因为看得见小儿。

后两句中“遥招手”的主语还是小儿。当路人问道,小儿害怕应答惊鱼,从老远招手而不回答。这是从动作和心理方面来刻画小孩,有心计,有韬略,机警聪明。小儿之所以要以动作来代替答话,是害怕把鱼惊散。小儿的动作是“遥招手”,说明小儿对路人的问话并非漠不关心。小儿在“招手”以后,又怎样向“路人”低声耳语,那是读者想象中的事,诗人再没有交代的必要,所以,在说明了“遥招手”的原因以后,诗作也就戛然而止。

在唐诗中,写儿童的题材比较少,因而显得可贵。这首七绝写小儿垂钓别有情趣。诗中没有绚丽的色彩,没有刻意的雕饰,就似一枝清丽的出水芙蓉,在平淡浅易的叙述中透露出几分纯真、无限童趣和一些专注。 此诗不失为一篇情景交融、形神兼备的描写儿童的佳作。

《小儿垂钓》作者简介

胡令能(785-826年),唐代诗人(唐贞元、元和时期人),河南郑州中牟县人,隐居圃田(河南省郑州市中牟莆田)。家贫,年轻时以修补锅碗盆缸为生,人称“胡钉铰”。传说诗人梦人剖其腹,以一卷书内之,遂能吟咏。他的诗语言浅显而构思精巧,生活情趣很浓,现仅存七绝诗4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