北山的皱褶散文

文学论 人气:2.61W

每天早晨我一出门,就能与北山正面相迎。北山不算高吧,没入云霄,也不巍峨,看到它幸亏我住这个楼的边门,一出门视线就能突破前边楼房的遮挡。“青山遮不住,毕竟东流去”,巧了,北山的一部分也叫青山――青山头,怎么能遮不住呢?如果在其他地方住着,就不可能容易看得到。要不说,天天看到它也是缘分。当然,看不到也是运道。看到看不到,什么时候能看到,自有天地施予的玄机,不是我这肉身凡胎者能一一道明的。况且,还有一叶障目、不见泰山呢!

北山的皱褶散文

北山天天往眼里来,自然就认住了它的每一道皱褶,每一个峰峦,还有每一季色彩的变化。说到色彩,身处北方的青山跟南方的山没法比,远处看不见它长草木,自然没有茂疏荣枯、没有嫩绿深黄那些丰富的植被变化。我说它的色彩,更多是一种感觉,是那种一般很难察觉的变迁。比如,冬天天天在风沙里浸润,它变得有些灰白;春天艳阳打底,它便显出些铁青;秋天似乎它要变出些浅浅的黄,应和着大地丰收的意思;冬天再渐次在轮番的风声里往白了走。生长在戈壁尽头的北山,一年四季不是狂风就是烈日,不是酷寒就是沙掠,你说说,名曰青,怎可能青?

对北山的熟识,主要还是因为它就在我的身边。小城北依山脉,南临弱水,东望沙漠,西接戈壁;远离社会,四下寂寞。所以,仅有的自然景致,无论在别人眼里是什么形态,但在戈壁滩人看来,都是最好最美的地方。弱水不用说,它的水,它的岸,它的植物,它的干涸,还有它不多的洪波,都是人们的喜爱。戈壁虽冷寂,但走进去也能发现它活着生命的踪迹,它的各种石砾的颜色,它的起伏腾挪,它的植物,它的屎克郎四脚蛇一类的活物,它头上飞掠的鹰雁,经常让人惊叹不已。沙漠当然不会陌生,这世上最宏大的自然美景,这世上最伟大的迁移者,借助了风的威力,常常在我们身边制造出接地连天的动静来。春夏之际,若不来一场声势浩大的沙尘暴,就不算它有真本领。

北山,当走进去之后,当作为一个豆点儿画在它山峰的皱褶处的时候,才知道它并不是每天我眼里那幅平面图,才知道它的深沉、容纳、丰富。第一次走进北山还是某个秋天的早晨,同乡招呼着去山里拔沙葱。前几天有过一场雨,雨后山里有沙葱,所有戈壁小城的人都知道。沙葱是生长在北山里极其美味的一种野菜,翠绿的圆形空心葱叶,一般有7~10公分高,蓿根,完全自由成长。雨后3~5天长成,然后在干旱中自然枯死。当然,如果有足够的水分,它会利用这短暂的时间起苔、开花、结果,留传更多的种子让风播撒,延续生命。我们一行4个人是踩着自行车往山里走的。“望山跑死马”。看着近在咫尺的北山让我们在那同样看着平坦实则喧壤磋砣的“路”上跑了足有近一个小时,顺一处山峡进入山里,才知道我们平时望见的只是浩浩群山中最表面的一重。在山坡上往里望去,但见山重重,谷重重,山谷峰峦面相迎,我们几个人像是山谷里的一粒石头,一只飞蝇,一棵小草,说出话来都实然变得轻若油丝,声息沉没。走进谷底,山就变得完全不像远处看着的样子,那么冷峻,那么孤寂;这里有草棵子,有飞舞的蝇子,还有动物的足迹。在雨水冲刷过的水道里、在山峦之间雨水跑过的皱褶间,我们终于找到了沙葱的影子,我们一把一把地拔,一起一伏地向大地山峦叩首,鞠躬,敬礼……等我们把大包小包绑在车后座上走出山、回到进山出发地,停下来回头张望,忽然觉得山上每个皱褶那么亲切,轻风拂在头上那么凉爽;回家捡了沙葱洗出来弄熟吃到嘴里的.那一刻,感觉无比香甜……

以后又进过好几次北山。有时候一年去一次,有时候去好几次。山里也不是每次都有丰厚的馈赠。雨下一方。有时候小城里暴雨如注,山里不一定有那么好的雨下来,所以沙葱也不一定有;有时候去的时候沙葱已经等不及,长过了一茬;当然,每次都不会空手而归。沙葱少了的时候,我们就攀爬到峰顶上,近望远眺,高声喊山,听山一重重回馈来的声音。翻山越岭,对山的了解也越来越深刻。别看是铁青着脸的山,走上去,那些缝隙里,岩层间,不时地会有几棵植株,有的还开着花,结了籽,令人不可思议。山里的路,不知不觉就是好几里。有一次我们从一个山口进去,走走转转,正午时候竟然走到一处部队守备仓库,而在那个孤寂的仓库里正好有我认识的一位小老乡,饥渴难耐的我们美美地吃了一餐食堂的大锅饭。呵呵,想起来,那真是些有意思的日子。

有几年没进山了。不是不想去,而是随着年龄增长有些惧怕那山路,而是那曾经伴随我走了许多路的自行车已被仍到了墙角,而是我的那些同乡好友们都各自忙碌着自己的事情。现在,只能用目光攀登了。每每望着北山的皱褶,就像当初攀爬到峰顶上一样,“一览众山小”,似乎又能远眺弱水,近望戈壁,看戈壁滩上雄伟的载人航天发射架,看山脚下庄严肃穆的烈士陵园,看狼心山边青山头下动人心魄的奋斗场面,看“大漠孤烟直,长河落日圆”的美丽场景,看金秋胡杨的璀璨、戈壁小城的荣光……

今天,虽然我身在遥远的天府之国,但眼睛里仍极其清晰地看到北山上的每一道皱褶,看到通往北山的那条不是路的路,看到戈壁深处发生的每一次轰鸣、每一回辉煌……

2013年9月11日